地方氣候行動

議題簡介

台灣主要城市多數已承諾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,但仍缺乏具體的行動計畫。因此,需要與在地的利害關係人建立協作模式, 訂定淨零指引、追蹤及改善城市的氣候績效等,來更好地支持地方政府實施關鍵的減碳措施。

相關文章

分類

住商節能靠補助達標!電動機車市占落後,一文看懂2050淨零12項關鍵戰略進度深度剖析

行政院近期公布了淨零12項關鍵戰略進度報告,住商節能與小客車電動化取得顯著進展,但風力與光電裝置量落後目標。電動機車市占率也未達標。報告雖提及產業轉型,但缺乏具體措施與減排效益說明。氫能發展、耗能產業節能規範與淨零監督機制也待加強。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建議建立更完善的社會溝通機制,並提出15項淨零核心措施,以利淨零轉型。

分類

(FutureCity@天下)820遊行網路迴響:汽車先行的都市規劃危及行人安全,亦不利淨零減碳

2023-08-22 文・許靜之 「還路於民大遊行」上週日在凱道落幕,主辦單位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表示,超過30個政黨或民間團體報名參與,估有2.5萬人湧上街頭表達訴求。由於民怨沸騰,政府在遊行前兩日緊急端出《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》草案與〈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〉,在2030年前降低死亡人數30%,在法理 […]

分類

面對氣候風險,地方政府如何克服調適缺口

氣候變遷加劇,城市成為氣候風險熱點。調適策略能降低氣候衝擊,但常面臨治理、資金等限制。IPCC報告強調城市應從城市規劃、基礎建設、自然方案及社會系統進行全面調適。台灣城市多為已確立且緊密型,可參考國際經驗推動智慧交通、再生能源等調適措施。中央地方需合作,強化治理、資金、監測評估、技術創新等有利條件,並納入鄉村地區,以提升整體氣候韌性。

分類

啟動系統轉型,邁向地方淨零之路

IPCC為城市減緩氣候變遷提供行動指南,強調跨空間、跨部門的系統性轉型,包含城市與基礎建設、能源、土地與糧食、工業及社會制度五大面向。城市可透過政策、空間規劃、資金、科技創新及行為改變等方式實現轉型。台灣城市多為已確立且緊密型,可參考國際經驗,推動MaaS、屋頂光電義務、市民參與等措施。中央地方需合作,並建立長期治理及跨部門溝通,以加速淨零轉型。

分類

2023七月地方氣候行動新訊

2023七月地方氣候行動新訊 原文出自2023/7月份的TCAN淨零月報 【研究報告】 法國能源清醒計畫第二期 計畫內容(法文版):https://www.ecologie.gouv.fr/sites/default/files/20.06.2023_DP_plan_sobriete.pdf 法國因 […]

分類

【講座側記】7/15擺脫行人地獄,打造永續健康的交通環境

2023 年 07 月 15 日 文/TCAN 研究小組成員 利祐任 前言 2050淨零轉型已是全球共識,國際上人行道與腳踏車專用道做為交通排碳轉型核心策略;台灣陷入甚麼困境? 不論是美國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(ITDP)多個報告,例如:自行車專用道保護氣候、緊湊型城市場景-電氣化;還是OECD -「 […]

分類

(關鍵評論網)政府吸收燃油成本等於變向補貼油車:平衡運具使用成本,應加速補貼電動機車資費

在上一篇專欄文章中,我們回顧「未來城市淨零轉動」台灣城市淨零治理論壇中的重要討論,由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提出的電動機車資費補貼政策是重要亮點。因此我們用這篇文章,進一步探討加速實踐電動機車資費補貼的合理性與重要性。 電動機車發展趨緩,應透過有效政策工具加速成長 檢視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為電動機車設立的 […]

分類

趙家緯觀點:欠缺新政策,機車電動化目標將破功

台灣運輸部門減碳關鍵在於機車電動化,但目前電動機車市占率低於政策目標。民眾對電動機車接受度不高,主因是充電成本高於燃油機車。油價未反映外部成本,導致電動機車騎士負擔較高。建議透過資費補貼、溫室氣體效能標準等政策工具,加速機車電動化,並建立民眾信心。

分類

(關鍵評論網)電動機車是淨零轉型的「Fast Pass」,政府應補貼電車使用成本才合理

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(SMAT)與《天下雜誌》於4月11日共同舉辦「未來城市 淨零轉動」台灣城市淨零治理論壇。本次論壇特別邀請行政院鄭文燦副院長出席致詞,副院長也首度拋出政府考慮補貼電動機車的電池資費,提升民眾使用電動機車的意願,加速電動機車產業成長。 這段話,在會後引起產業界的正面回響,以下我們探 […]

分類

烏俄戰爭周年:不靠俄羅斯供氣的歐洲,如何度過能源寒冬?

歐盟面對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,推出RE Power EU計畫加速能源轉型。短期內透過強制節電、提高能效等措施減少對俄羅斯化石燃料依賴,長期則更新建築能效標準、推動再生能源發展。這些措施已見成效,天然氣消費量大幅下降。台灣應借鏡歐盟經驗,強化節能措施,提升能源韌性,加速邁向淨零排放。